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地方频道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地方频道 > 正文
从“灰姑娘”到“新文青”:一个老工业城区的气质转型
发布时间:2021-12-23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学奎、郭远明、熊家林

  山村越来越有文艺范、“生态对赌”收获绿色家园、创新驱动绿色兴城……近年来,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城市崛起的重要目标,这座小城从脏兮兮的“灰姑娘”,蜕变成文艺、清秀的“新文青”,独具一格的气质转型让人眼前一亮。

  山间小村有了文艺范

  清澈的河流拨开青山流向远方,山上茂密的树林层峦叠翠,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仿佛吸吸鼻子就能闻到画中清新的空气……在湘东区江口村村民陈云发的画室中,堆放着几十幅山水画,描绘的都是他家周边的美景。

  说是画室,其实是陈云发以前的工具间,墙角还放着他做刮瓷工时用的工具。这位62岁的老刮瓷工,怎么拿起画笔成了油画家?

  故事要从江口村的气质变化开始说起。为帮助这个基础较差的穷山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开足马力,2020年,湘东区委、区政府支持江口村先后引进“三石竹艺中心”“零799艺术区”“油葵花草种植基地”等项目,在竹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种植、文化创意旅游等方面带动村民增收。

  其中,最具艺术气息的要属零799艺术区,这个荒山里“长出来”的艺术区,共吸引了30多位艺术家入驻。

  “乡村振兴不仅是给农村房屋‘穿衣戴帽’,村民的观念和素质也在革新。”零799艺术区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佰桥说,陈云发是他年纪最大的学生,凭着对绘画的兴趣,陈云发白天刮瓷晚上画画。江口村这样的农民画家并非孤例,张佰桥打算通过互联网帮助他们把“山里的风景”卖出去,帮助村民增收。

  近年来,江口村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村社合一,合股联营”为原则,探索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现在的江口村各大特色产业基地遍布其中,村民“因户制宜”通过土地、房屋、劳务等入股村集体经济,不少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截至2020年,全村人均居民收入达到1.1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到50余万元。

  “生态对赌”收获绿色家园

  流域生态跨界治理一直是个难题,湘东区的渌水河也是如此。这一脉清水自萍乡湘东流入湖南。过去,因为源头地区一些企业排放污水,下游河水不达标,降低了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

  2019年,赣湘两省政府签订《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两省以交界处渌水断面水质为依据,达到或优于Ⅲ类,湖南方县区每月给江西方县区补偿100万元,反之江西方县区补偿湖南方县区100万元,被两地干部称为“生态对赌”。

  协议签订后,湘东区全面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项目13个,总投资约7亿元,沿江500栋直排水房屋易地搬迁,河道采砂全部退出。签订协议至今,江西方县区持续20多个月获得补偿。

  回顾往昔,因煤立市的萍乡,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也因煤矿资源日益枯竭而一度陷入困境。身处其中的湘东区也不例外,依赖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曾是个灰蒙蒙、脏兮兮的“灰姑娘”。近年来,当地减“黑”增“绿”,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生态修复,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升级。

  湘东区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与金融信贷支持,统筹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工程,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7年的67.3%增至2020年的97.2%。一幅“鸟语花香”的秀美画卷在湘东大地上呈现开来。

  创新驱动赋能新引擎

  近年来,湘东区坚持控增量、减存量,全区关停无证经营的“小散乱污”企业89家,新增规模以上绿色企业7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1.4%。把“资源驱动”扭转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湘东砸掉“老饭碗”的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6月,湘东区工业园园内企业普天高科有限公司将新研发的产品“高温烟气一体化净化设施”的中试设备送往一家玻璃建材企业进行中试。新技术使得原来每根只卖800元人民币的产品身价达到每根1000美元。而这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转化仅花了半年时间,这得益于政府打造的科创平台有效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2019年,湘东区投资1.2亿元打造科创平台,吸引全国顶尖的6个科研团队入驻,常驻专家近50人。科研院所直接面对企业和市场需求,打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探索“政府+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人才要素正在湘东区持续释放能量。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光人率领的团队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的多项成果进入中试评估阶段,其中“蜂窝泡沫陶瓷VOC催化新材料”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5。

  以文化人,以绿兴城。湘东区从昔日“灰姑娘”到新时代“文青”的高质量转型,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艾琳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