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站在当年那条黑臭的河流旁,裘丽琴恐怕难以想象自己的生活将发生如此深刻的改变。她的厨房有了排污水管,门前有了分类垃圾箱,甚至有一列精美的小火车,每天从葱绿的草地边驶过,把游人带到这个令人好奇的“世外桃源”中来。
一个“变美”的村庄背后是15年时间的艰苦耕耘。2003年起,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15年后,“千万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向世界宣示,一场生态环保之战在中国南方的村庄里取得胜利。
这一晚,来自浙江宁海县、淳安县、新昌县、浦江县的代表和与裘丽琴一起,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也让“千万工程”蕴含的无数个村庄的故事,在中国乡村变革的快速演进中彼此交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村委会主任裘丽琴在“地球卫士”颁奖典礼上发言。
浦江县建光村:“水晶之都”拾回曾经的乡愁
和裘丽琴一样,金华市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党支部书记陈荣贵同样把含着泥土气息的中国故事带到了联合国。
位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水晶之都”。水晶加工小作坊既是人们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成为无处不在的污染源。玻璃警惕悬浮物和废渣,曾经是一代人记忆里的“噩梦”。
大畈乡建光村是该县水晶产业主要发源地,全村500户有一半以上曾从事水晶加工。村民陈剑犹记得,自己在1989年开办水晶加工作坊的时候,每年收入已经在20万元以上。同时他也记得,当时,轰鸣的水晶打磨声日夜充斥在村子上空,家家门前堆满废渣,不断落入粉末的河流逐渐变成白色的“牛奶河”。
浦江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丁政指出,浦江曾经占据了全省四个“最”——全省卫生最脏、水质最差、违章建筑最多、秩序最乱的地区。
这片蒙尘纳垢的土地上,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逐渐引起人们环保的觉醒,让当地政府和人民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痛定思痛下,浦江县踏上了治水拆违和环境修复的征程,历经“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战役,到2014年,浦江消灭了境内全部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2015年,浦江成为全省首批“基本无违建县”。在此基础上,浦江人又开启了一项更具前瞻性的工程——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建光村迈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清理了村内两口污染严重的污水塘,重砌了塘坎,修缮了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和村医疗服务中心。2015年春节刚过,村民自发筹资在壶源江畔建起了第一座凉亭和廊桥,如今已有7座亭桥耸立在村口溪边。
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带来的代价。为了彻底整治污染行业,浦江县关停两万多家偷排漏排、无证无照的水晶加工作坊,导致20多万外来人口离开浦江返乡创业。
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们而言更是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巨大挑战。为了在乡村推行垃圾分类、截污纳管等环保举措,县里建立倒逼机制,把垃圾分类工作列入乡镇(街道)、驻村干部、村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城乡“卫生十佳十差村”荣辱榜,每月通报。
村口“鲜艳超市”的老板陈鲜艳和丈夫曾经都以经营水晶加工作坊为生,如今家里换了经济来源,她也明显感觉到村里的变化:“到处都变干净了。我们村里的人基本不会再到处乱丢垃圾,大家也都慢慢学会了垃圾分类。”
大畈乡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方东阳作为乡里聘请的调解员,清楚地看到这场乡村整治与建设是如何让基层党建得到巩固,也让村民变得更加团结,“以前,村干部不团结是建光村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现在随着整治的开展,村里开始有了向心力。”他介绍,面对“焕然一新”的村貌,不少外出工作的村民都产生了返乡的动力。
2016年,已经外出创业多年的陈剑回到建光村,准备在村里开一间民宿。2017年,他开办的“银杏客栈”正式营业。做出这个决定以前,他每年回家时都感到“特别惊讶”:从前满是垃圾的道路和“牛奶河”逐渐消失,村子的面貌几乎一年一变。
“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人老了以后总是想住在家里面。看到家乡变好,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它的发展。”陈剑说,他的“客栈”现在有18个房间,在夏天旺季的时候,客人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定才能住上。
如今,浦江县变成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县”。而恢复美丽的建光村里,白墙黛瓦、青石小巷组合成诗意的古香古韵,生动地讲述着可以被拾回的乡愁。
浙江省金华市大畈乡浦江县建光村
[page
新昌县外婆坑村:探索“治环境”到“卖风景”的美丽经济路
作为同赴联合国领奖的代表之一,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镇长吕江说,当时和其他领奖代表交流时,自己看到了镜岭镇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从美国回来后,他也吸取了不少其他村子整治的经验。
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或许是相通的。而通过环境治理,从“脏乱差”到实现镇域景区化,再到推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这一经验样本或许也可以复制推广。
“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女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玉米羹。”
这句曾在当地流传的“口头语”,描述了多年前镜岭镇外婆坑村的落后与闭塞。在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眼中,十多年前的外婆坑不仅环境脏乱差,经济也是一塌糊涂,村里“缺钱缺粮缺姑娘”,几乎是“臭名远扬”。
而同时,这也是11个少数民族群居的村庄,被称为“江南民族第一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外婆坑村村民王小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觉得去镇子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要走30里的山路才能出去,路不好走,如果要挑担子出去卖东西,就会更难走。”
这个地处深山、资源贫瘠的村庄,是当年乡村破败面貌的一个缩影。如何挖掘乡村的原生美丽、让村庄重现生机,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和决心。以“千万工程”为统领,镜岭镇大力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村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从“治环境”到“卖风景”的美丽经济之路。
依托“千万工程”,外婆坑村从村庄环境整治抓起,发展以“江南民族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得以在自家门口开民宿、卖农产品。如今,外婆坑村以玉米饼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一年内最高创收300万元,村内民宿可以卖到1280元一晚。
2013年,王小芹和丈夫从外地回到了外婆坑村。家乡成了景区之后,她和其他村里的妇女一起,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向游客村里出售自制的玉米饼、红薯粉、茶叶、笋干等特色产品。她们自身也成为景区一道美丽的风景。
“再也不用像小时候那样,挑着担子出去卖东西了。”王小芹说,如今在家里做生意的收入比在外地打工要好,到镇上和县里也十分方便。村里有中巴车可以直达县城,一天就有三四趟。只要花5块钱,大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新昌。
这个当年一穷二白的“光棍村”,摇身一变成了美名远扬的示范村,也吸引着外地人目光。上海商人杨文斌第一次来到外婆坑村后,就为这里浑然天成的美丽环境而感到惊艳。
“这真的是块好地方,” 杨文斌说,“村子距上海三个多小时的车程,距离适宜;其次,山、水、人都天然淳朴,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同时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为了这份欣赏之情,杨文斌决定在外婆坑村开一家自己的民宿。今年年初,杨文斌投资400万在村里打造了一家名为“归园田居”的高档民宿,估计一年的纯利润大约有七八十万元。
镜岭镇镇长吕江指出:“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农民收入在增加,乡村环境在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今年1-7月,镜岭镇共接待游客30多万此,农家乐经营收入达2000多万元。雅庄村、坪桥村、溪西村、外婆坑村等村庄已经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民宿特色村。
目前,杨文斌的第二家民宿已经在建造,第三家民宿已经规划好了。店里的客人时常对他表达对外婆坑村的感觉,称赞这里“非常淳朴”“食物有妈妈的味道”。而他本人来到村里之后,也对当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来到这里后发现,当地政府对村庄卫生、河道整洁等环境问题特别重视,我能看到这里的优质环境和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 杨文斌说,“这里比我想象得更棒,而且不断有惊喜出现。”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
安吉县鲁家村:小火车串连乡村振兴的奇迹
上午的鲁家村,小火车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乘客。这列造型精美的火车缓缓驶过4.5公里长的轨道,不仅让山光云影映在车窗上,也带领乘客的视线穿越村里的18个家庭农场。途中,竹园农场、中药农场、果园农场、鲜花农场等尽收眼底,经济发展的成果与绿水青山交融在一起。
正如裘丽琴在“地球卫士”颁奖典礼上介绍的那样,鲁家村“开门是花园、全村皆景区”。而对于外来的客人们而言,或许只有借助裘丽琴的描述才能想象村子十几年前的景象。
“我嫁到鲁家村30年,这里的变化是巨大的。” 裘丽琴记得自己第一次来鲁家村,是陪自己的父亲一起过来,想看看未来女婿的家里是什么样。当时村里非常贫穷,村委会旁边的房子都是低矮破旧的,道路是泥泞难行的泥巴路。放眼望去,露天粪坑、垃圾废物到处都是。
“当时我爸爸的脸就黑下来了,他很不愿意把女儿嫁到这边来,” 裘丽琴笑着回忆道,“一直到‘千万工程’开始,村庄环境才开始有变化。”
来到鲁家村之后,裘丽琴曾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后来又进入村委会工作,成为鲁家村村委会主任。她在村里工作近20年,也见证了“千万工程”从提出到在村里实施的15年。“起初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治理村庄,‘千万工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了应该做哪些事情、怎么做。”
2003年开始,鲁家村抓住全省开启“千万工程”的契机,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推进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整复垦等专项行动。2011年安吉县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带着脱胎换骨的决心,鲁家村在村庄环境初步整治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美化和提升。
如今,小火车已经成为鲁家村的一个景观符号,而裘丽琴认为,小火车只是纽带,它串起的是鲁家村真正的“魂”——那就是在16.7平方公里的村域里进行差异化发展、已经初具产业规模的18个家庭农场。
为了引领村民共同致富,“山不够高、树不够茂”的鲁家村决定利用村里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打造家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在创建家庭农场的实践中,鲁家村不仅鼓励本村现有农户扩大产业,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打造花海世界、百亩竹园等景观。
“7000多亩土地流转每年产生的租金在500万元以上。”裘丽琴介绍, 18个农场中仍有三分之一为村民自办,通过农产品销售、旅游观光等产生创业收入;与引进的旅游公司共同成立的公司,村集体占股49%,使村民变成“股民”,还能享受一笔不小的分红收益。
如今,鲁家村集体资产已经从2011年的负债上百万元增长至1.2亿元,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从1.8万元猛增至3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9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3.5万多元。
经过15年的蜕变,鲁家村成了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并代表浙江领取了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环境荣誉,让“千万工程”包含的中国智慧与实践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15年间,浙江推进“千万工程”不断深化。截至2017年底,浙江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90%建制村、74%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55%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2018年4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到访浙江时,发出如是感叹。裘丽琴在联合国发表得奖感言时表示:“相信中国将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绿色奇迹出现。”
裘丽琴期待的正在发生。小火车的“汽笛声”依然时时在鲁家村响起,源源不断地把参观学习的中外客人带进这里,目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传播和延续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绿色奇迹。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