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心灵的探险——漫谈力群版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5-06-18 文章来源:cctv
分享到:    收藏

有人说,艺术批评是“心灵的探险”,有道理。艺术欣赏者,由于美的吸引,情的感染,而步入作品意境中漫游,曲径通幽,登堂入室,最后,才抵达作品主题的核心。如还想探索画家的创作甘苦,心灵奥秘,就难了。因为艺术创作是精神劳动,画家的精神活动是非常复杂、丰富的。创作的妙道,作品的精微之处,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旁观者就画论画,凭形象导航,也只能算是猜想。而且往往猜对的不多,猜错的倒不少。我谈力群版画艺术,自然也难免是一次心灵的探险。


《采叶》

力群具有诗人的气质和艺术家的才能。“画如其人”嘛!作品就是例证。1930年代在太原创作的木刻《采叶》,是小题材,但含意并不小。一片树叶和一棵枝叶丰茂的大树相比,是很小的。但画家如能抓住一片树叶飘落的情景,加以描绘,可以预示季节的变化,这叫“一叶落而知秋”。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的苦难,浩如汪洋。力群是目睹身受的。他怎样进行艺术概括呢?就抓树叶。画贫家母女相依为命,挣扎在死亡线上,采树叶果腹。“一石击破水中天”。一个采叶的情节,打开了读者想象的闸门,展示了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广阔现实图景。

艺术作品是人民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好作品总是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的。

  


《收获》

《收获》也是1930年代的作品。作者描绘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农家孩子,背负着一捆高粱,挂着几个萝卜,手提菜篮,默默无声,踏着沉重的脚步归去。这就是农民的收获!这就是旧中国农民艰难的人生道路。

饱含农民哀伤感情的《收获》,作者却运用优美、装饰、抒情的语言来诉说。创造了旧中国农村贫穷、哀愁、沉闷的意境。观此画犹如欣赏一曲《江河水》,从容不迫的旋律,如泣如诉地奏出农民的痛苦、哀怨的感情。令沉浸在艺术享受中的人们,心越加忧郁沉重。

高尔基说:“主题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那么,作家、艺术家也只能过对真实生活的描写,再把主题暗示给读者。力群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含蓄在形象之中,耐人寻味。

《人民在暴风雨中》

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战争的胜败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全国人民奋起抵抗,群情激愤。力群却仍然搞他熟悉的农村题材。抗战初期创作了《人民在暴风雨中》描绘一对农村夫妇在暴风雨中前进。画面上仍然弥漫着田园诗般的优美情调。但天空却响起了雷声,大地卷起了巨风,暴雨倾盆而下。农村哀愁、宁静、沉闷的气氛,已是一扫而空。此画令观者精神振奋。它的产生难道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描绘农村普通生活情景的作品,竟能让人们联想到中国人民正在经受抗日战争风暴的考验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