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雕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社会区 > 国粹艺术 > 雕刻 > 正文
“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中的时代印记与地方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31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收藏

原标题:【雅昌专稿】“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中的时代印记与地方故事

编者按:“他把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和水印木刻这种形式技法结合起来,可以说做了‘版画山水’的课题研究。”范迪安曾这样评价罗映球的版画艺术。罗映球先生是广东土生土长的版画家,在他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未放下过他心爱的刀版,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的版画家之一。中国著名版画家、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先生称其“硕果累累、刀笔生辉”。2017年3月31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展览。从展览中罗映球的版画作品中,观众也可了解到粤东地区的自然山川和风土人情。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罗映球的版画创作:刻刀镌刻时代印记】

在二十世纪前半页中国社会遭受外强侵略,民族苦难兴盛的岁月里,出生于农民家庭的罗映球先生自学成才,走上艺术的道路。从1936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的处女作《失业者》开始,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骨肉流离道路中》、全面抗战争时期的《到前线去》,再到建国初年的《把青春献给农庄》、文革期间的《多姿多彩客家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百牛图》,最后到新世纪的《嘉应风光》......他用刻刀镌刻下时代的印迹,是其“艺术当随时代”思想的见证。

  

罗映球

罗映球

新中国成立之前,罗映球的版画创作有着鲜明“文化刀笔”的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以抗战生活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一方面表现被压迫人民的困苦生活,以此来唤醒民族麻木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刻画现实的斗争生活,以此来鼓舞民众的斗志,表现人们的抗争。

  

《联合国-团结起来》 193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联合国-团结起来》1938年中国美术馆藏

  

《到前线去》 194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到前线去》1941年

  

《在敌人的铁蹄下》 194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敌人的铁蹄下》1941年中国美术馆藏

  

《离情依依》 1941年 广东美术馆藏

《离情依依》1941年广东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正值盛年的罗映球也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充沛的精力和满怀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给了罗映球高涨的创作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66年十几年间,罗映球就创作了木版画作品不下三四百件。建国后国家政府对美术创作的支持和活跃的中外美术交流环境在鼓励了创作之余,也丰富了罗映球的艺术活动,1949年起,罗映球开始陆续创作木刻中外革命伟人像,并出版画集,他的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客家女》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客家女》1953年中国美术馆藏

  

《交公粮》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交公粮》1953年中国美术馆藏

  

《三代人》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三代人》1960年中国美术馆藏

  

《能挑重担》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能挑重担》1962年中国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到进入21世纪之后,虽已届退休之年,但罗映球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版画创作的高峰期。此时的罗映球虽身处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的复杂文化环境中,但他始终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于1979年多次到四望嶂矿区体验生活、写生画画,创作出《煤山》《大道朝阳》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的版画作品。1982年,虽已年届古稀,但罗映球还是坚持骑自行车往返180公里到霍山,徒步登山写生,到各地采风,深入生活进行版画创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