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图说社会

无法回避的年,可以改变的俗
发布时间:2014-01-24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年,包含了中国人最朴素最原始的希冀。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西周之后,过年有丰收庆祝的含义。

  家,几乎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种人伦礼仪已渗透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深处的基因。过年回家就成了天经地义。

 

  城乡的巨大差异造就农民工的季节性迁徙,尤其是春节回家催生中国式春运。中国城市化还在路上,春运人数还会不断刷新。

  数据显示,2004年春运人数是18亿,进入2010年已经达到22亿,最近3年的这个数据分别是30亿、34亿和36亿,最新数据已接近总人口的3倍。

无法回避的年
无法回避的年

 

    腊八前后,王青请假回了趟河南老家,在北京工作的他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正好外甥结婚,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又是老大,父母和妹妹们更希望他能回去。“在家住几日,就有点不想回去上班了。”他说,“春节还想再回去。”

  提起过年,常早眼里就是“加班”两个字,2009年以来每个春节他都在单位值班,独子的他,只能接父母来北京一起过年。

  一进腊月,中国人过年的节奏就慢慢开始了。腊月二十三俗称的小年一过,直到大年除夕,每天要做什么似乎也都被规定好了(其实,大年初一到初七之间去哪家“走亲戚”在一些地方也是约定俗成的)。

  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在乎、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也正随着急剧变革的年代而嬗变。

该俭与难俭的花销

  过春节的统一模式正在打破,怎么过年会越来越分化丰富。只能说有一个大多数人的春节,多数人也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难忘,还有很多人,年里还是要忙的,比如医生、乘务员、餐馆服务员、环卫工人、导游等等。

  商业化在侵袭节日,俨然一切节日都可以消费,物质在丰富,过节却变得单一,压岁钱要攀比;联系方式即时性,情感却在疏远,所谓见面后却只顾低头看手机发微信。

  其实,每个节日都对应的是人对自身和外界包括自然界的各种情感抒发,从传统讲,春节是对春耕秋收的期许,对神灵祖宗的敬重,对亲朋好友感情的重温。

  包括吃的喝的也是一种美好寓意,年糕借“年年高”之谐音,馄饨有“开初”之意,八宝饭相传源于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会,饺子状如元宝,有新春大发用意。大江南北,每个地方最美最绝的食物都要展示在春节的餐桌上。关于春节的美好回忆有多少都是留在舌尖供回味。

  忘了原乡精神的春节,就成了攀比消费、饭醉伤胃、奢靡甚至行贿的时节,反四风八项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助于春节回归它的本来意义,有益于“保卫”春节传统。

  2012年12月4日公布八项规定以来,仅以公开报道估测,全国减少政府开支约达到数千亿元规模。2013年中央接连下发禁令,严禁中秋国庆、 元旦春节期间公款送礼,倡导廉洁节俭文明之风。《新京报》近日调查百名公务员,近八成人员称未收礼。政府以及公务员的行为对社会风气以及节日风尚有极大影 响,政风带动民风,平日也如节日,不愁清风唤不回。政府如能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平时的公共服务、文化设施建设以及非遗传承,就更加善莫大焉。

  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事实上,没钱过不好,情感是必需的,金钱也是必需的。小孩都是要红包的,要穿新衣,吃好吃的。老人也需要孝 敬。《羊城晚报》一份611名网友参与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网友表示今年过年将会回家,但57%的网友则表示,春节如果回家,最害怕赚钱太少不够用。 回家到底要花多少钱?近八成网友说,已经超过了自己的一个月以上的收入。花费在2000元以下的仅有25%,花费在2000-10000元之间的占主流, 得票率有59%,更有17%的网友表示回家一趟将损失“银两”在10000元以上。

回与回不去的故乡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于过年就不那么在乎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既定程序的步骤。

  孩童时期过节的情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磨灭的印象,长大后常用来回忆并作为印证现在过年“没意思”的对照。

  物质匮乏年代的一切弥足珍贵,仿佛小时候吃过的香味还在舌尖,现在大鱼大肉却担心富贵病,几毛几块的压岁钱一张张积累一张张计算,现在几百上千的压岁钱却少有激动,而为此闹起家庭纠纷的也不是少数。

  回去的故乡,回不去的过去。

  

责任编辑:子京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