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法治报道

打击跨国电信诈骗亟须全球联手
发布时间:2016-11-22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收藏

跨越国界的“陷阱”。

  为了规避监管,越来越多的犯罪团伙,开始以境外服务器作为跳板,利用国内外监管存在“中空”地带而实施犯罪,从而增加监管打击难度。

  翟桂溪绘(新华社发)

  2016年5月30日,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开展以“网络安全进校园”为主题的网络课堂活动,通过问答、演示、在网络安全条幅上签名等多种形式,倡议少年儿童们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人民视觉

  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呈现出科技驱动、产业协作、跨境实施等特点。其背后的黑市产业链已经成为电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公害。数据生态健康与否将决定经济社会活动的性质。数据生态治理是一场艰巨的战役,迫切需要各国联手共同努力

  个人信息泄露是祸端

  突然有一天,“非洲某国酋长的子嗣”历经“千辛万苦”给你发来电邮:我有一笔巨额财产等待继承,但因被流放欧洲,先需要一笔钱才能回到祖国,所以请求你的资助;事成后,你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能迎娶“非洲公主”。

  在这样的诈骗场景中,骗子“以自我为中心”设计骗局来广撒网,坐等轻信者上钩。这样的伎俩就主要来自于跨国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尼日利亚。显然,很多人看到邮件后第一感觉都是莫名其妙。因此,大部分人都能轻易识破。

  当下,信息革命席卷全球,骗子的伎俩也水涨船高,开始“以对象为中心”打造骗局,通过你熟悉的人际关系等设计一个虚幻的场景,将你带入其中。例如,从海外来的电话能清楚地说出,国庆期间你的父母在某国旅游遭遇事故,目前暂时无法联系,急需大笔钱救急。也许这个骗局还不算高明,如果骗子进一步掌握了你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工作信息、偏好喜好、近期行踪等个人信息,再花点心思打磨这个骗局,加上合适的时机,很难有人不为所动。

  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祸端。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个人信息扩散范围和用途的完全失控。以个人信息为基础的精准诈骗,欺骗性和危害性成倍增长。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日常生活越来越与互联网融合,原本线下的各种场景都逐渐搬到了线上;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虚拟身份,已经不仅仅具有获取信息、社交的功能,更是理财、看病、办事的闸口。骗子一旦掌握了个人信息,就有能力窃取人们在网络上的虚拟身份,进而获得各种网上服务的信任,冒名顶替实施诈骗。因此,许多境内外的网络犯罪团伙将目标瞄准了个人信息,已窃取了数以亿计的个人信息,并形成了交易个人信息的地下产业。

  美国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将2014年评为“商业网络攻击年”。2014年,除针对索尼影业的网络攻击外,美国还发生数起“千万级”的数据泄露事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2014年1月,塔吉特百货公司宣布被黑客窃取了超过7000万名顾客的个人信息,以及4000万张信用卡的数据;2014年8月,摩根大通银行承认,在其遭受的网络攻击中,有7600万家庭用户和700万小型企业的信息被泄露,涉及人数超过美国人口的1/4;就在不久前,美国雅虎公司承认,至少5亿名用户的账户数据被黑客窃取,包括姓名、电子邮件、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和散列密码、加密或未加密的安全问题和答案。

  数以亿计被窃取的个人信息在黑市里流通,并且被明码标价。据美国英特尔公司2015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隐藏的数据经济》显示,一套信用卡信息大约能卖5美元,如果配上持卡人的出生年月则涨到15美元;有400至1000美元余额的银行支付账户,其用户名和密码的价格在20至50美元之间,如果余额在5000至8000美元间,账户信息则高达200至300美元。

  个人信息泄露给民众和社会造成巨额损失。据美国信息管理研究公司波耐蒙研究所2016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数据泄露事故每条记录的成本达到154美元,比2014年增长12%,单起数据泄露事故的平均总成本上升了23%,高达379万美元。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