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高端访谈

“神舟之父”戚发轫:天舟一号标志空间实验室任务收官
发布时间:2017-04-25
文章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收藏

  这四个问题解决了,就为第三步建立空间站打下了基础。

  谈空间站建设

  空间站的航天员将由科学家组成

  新京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空间站什么时候发射?

  戚发轫:明年可能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发射空间站需要更大的运载火箭,能把20吨以上的核心舱送上去。现在长征五号能把25吨的货物送上去。

  新京报:空间站的构造是怎样的?

  戚发轫:空间站是一个核心舱,再加两个实验舱,两边停靠两艘飞船,一艘载人飞船,万一有事人能回来。另外,还要对接一个货运飞船,提供补给。

  新京报:空间站的航天员将由哪些人组成?

  戚发轫:以后的航天员,就不是现在这些航天员,而是科学家,叫“有效载荷专家”。比如医生、搞材料化学的,带着自己的课题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中做实验,实验成果为地球上的人服务。

  谈航天精神

  国家有特殊需要,我们就有特殊精神

  新京报:不同时期,中国航天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戚发轫:航天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时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核心是自力更生。当年前苏联帮过我们两三年,关系坏了就撤走了。所以,一个事业一个团队,自力更生很重要。

  改革开放后体现在“两弹一星”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爱国是不需要讨论的。改革开放后,思想、价值观都多元化,爱国就变得更重要了。“两弹一星”的精神核心就是爱国。

  再后来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1992年到2003年在一线,对这个有体会,搞载人航天有点特殊,就是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有这种特殊精神。(记者 李玉坤)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