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高端访谈

实现全球血液学家的梦想
访骨髓移植“北京方案”创建者黄晓军院士
发布时间:2024-02-27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月23日,黄晓军院士领取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颁发的杰出服务奖后发言。新华社记者徐剑梅摄


  2021年8月,黄晓军院士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出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北大人民医院供图)
 

  骨髓移植供者匮乏一直是世界级医学难题。人人都有骨髓移植供者,是全球血液学家的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创建了被称为“北京方案”的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疗法,让全世界20余类、70余种血液病的患者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2月23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行的移植与细胞治疗年会上,黄晓军因此荣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颁发的杰出服务奖。颁奖理由之一是:“‘北京方案’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好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

  作为半相合骨髓移植的全球领军人物,黄晓军开创了全球骨髓移植的一个新领域。会议期间,他接受新华社专访,回顾了自己及其团队多年探索创新的心路历程。

  骨髓移植是白血病、淋巴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最好的治疗方式之一。但长期以来,骨髓移植要求供者和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百分之百相同(全相合),否则易因严重排异反应危及患者生命。但全相合在兄弟姐妹之间几率也仅约25%。对中国独生子女患者来说,找到全相合供者的机会如抽彩票中大奖一样微小。

  黄晓军说,他从攻读硕博时起,“脑子里就始终有这么一个想法:必须解决供者匮乏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际医学界的观念是:通过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必须去除T细胞。但在临床实践中,黄晓军发现疗效很不理想,于是设想能否改造而不是去除T细胞,从而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1998年前后,他开始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一系列探索,2000年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改造T细胞的半相合手术,患者至今健在。到2004年,他和团队成功进行了58例半相合手术。

  病人存活,是成功的“铁证”,给了黄晓军坚定的信心。但当时,全球血液学界尝试半相合治疗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认定“此路不通”。这一突破和成功如何取信于中国和世界同行?

  黄晓军说,改变当时骨髓移植只能全相合的事实很难,改变国际血液学界的通行做法和理念更难。这一过程并不像捅破一层窗户纸那么简单,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改进,还需要掌握和使用国际科研标准与方法学。

  他说,针对四面八方的质疑,他和团队围绕半相合移植,从预防治疗、抗宿主病到复发应对,进行了大量工作。他们首先带动了天津、苏州、广州等地全国同行的参与,进行多中心、前瞻性循证研究,同时持续发声,不断在国际血液学界发表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证明半相合疗法与全相合的疗效等同,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能更好。

  “为什么能得到世界公认?就是我们面对质疑做了很多,在全国同行的帮助下说服了全世界。”黄晓军说。

  “我是发动机”,他这样形容自己对开创和推广全球半相合移植治疗血液病的贡献。

  总结创新经验,黄晓军说,一路走来,国际同行的质疑、挑剔,甚至不信任,既是挑战,也是帮助,尤其带来方法学的进步。科学有其基本逻辑、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任何创新也都有其局限和时限。如果没有国际交流,创新停留于自身,很可能昙花一现,活力难以持久。

  在他看来,年轻医生需要坚持从临床第一线基础工作做起;需要学会快速找到和了解问题;需要提升包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内的科学能力;还需要“秉持这样的想法:我也是全球进步的贡献者,要对中国人的健康,对全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黄晓军今年60岁。从1987年进入北大人民医院,他已当了37年临床医生,迄今仍每周坚持两个半天门诊,到三个不同住院病区查房。“我每天基本上大部分时间在临床,”他说,“临床医生始终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记者徐剑梅)新华社美国圣安东尼奥电

 

 

 

责任编辑:艾琳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