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襁褓中的互联网金融须规避“马太效应”
发布时间:2014-04-04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分享到: 收藏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无疑,互联网金融成为近一年来经济改革进程中的热门关键词。继阿里巴巴之后,腾讯、百度、新浪、网易、电商平台京东等都陆续推出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这些金融新贵们走在了前列,将老牌金融机构甩在身后。

  从过去一年来看,“宝”类产品爆发给银行活期存款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有媒体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大量的银行存款,虚拟信用卡将架空银联,已经不能说是动了银行和银联的奶酪,而是要断了银行和银联的财路,端了他们的饭碗。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面对金融新贵们的强势冲击,多家大型国有银行纷纷“触网”,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及相关业务,拉开反击大幕。

  进入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宝”类领军产品余额宝已成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典型代表。这款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共同打造的针对个人用户的余额增值服务产品,从问世开始就受到人们极大关注的原因,在于远超过银行利息的高收益和灵活取现的特征。此外,当前股市的低迷,也促使人们改变传统投资方向。天弘基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余额宝用户量直线上升,已突破8100万,甚至超过了A股股民数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围绕余额宝之争,从未间断,甚至一度传闻央行将取缔余额宝,致使央行一天内四次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不可否认,作为金融领域中的一种新生形态,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存在业务流程不规范、产品不成熟等现象,对其进行监管无可非议。然而,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务市场总监陈亮发微博称,余额宝诞生至今的264天里,共计得到各种监管43次,平均每6天一次。此语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质疑6天一次的监管是否过于频繁?人们不觉发难证监会:对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否有被“特殊”照顾的嫌疑?

  互联网金融新贵成了金融领域的搅局者,正是这些搅局者倒逼传统金融业转型,有利于建立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但是,这些舆论导向对襁褓中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必产生消极影响。襁褓中的互联网金融不但需要正确妥善的金融监管,更需要呵护。如果监管出现偏向,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此,这场互联网金融变革有可能重回老牌金融机构一方独大的环境。

  昨日媒体报道,全国性的一级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并且由央行牵头,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等多个部委正在加紧制定一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办法,央行条法司也已召集了阿里、腾讯等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进行座谈,听取意见。互联网金融在各方积极努力下有望向着规范化、理性的方向发展。

  打破传统银行的垄断格局将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互联网金融正是迈出这一步的契机。金融业互联网思维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互联网金融已是大势所趋。缺少监管层出台切实有效的制度改善市场环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茁壮成长,如何实现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提出的存款利率可能在一两年内放开,走好这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本网编辑:胡洋)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