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五位基层一线产业工人代表亮相国新办:让工匠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明星”
发布时间:2019-06-21
文章来源:央广网 记者王晶
分享到: 收藏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王晶)今天上午,五位来自基层的优秀产业工人代表走出车间一线,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见面。

  方文墨、黄金娟、李万君、肉孜麦麦提·巴克、陈行行——他们来自航天、石油、电力等领域且为知名度颇高的大国工匠,受全国总工会邀请,面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成名故事”,并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主题展开交流。

  近1个小时的发布会,被工人们的分享与媒体记者的提问塞得满满当当。大家的关注点都投向同一个目标: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  

  国新办就“做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从车间一线来 5位工匠人才闪亮登场

  上午10时,5位身着工装的产业工人代表走上前台,拿起话筒,面向台下记者及大大小小的镜头一一做自我介绍。每个人只有不到1分钟的介绍时间。但寥寥数语中,却将新时期的产业工人形象一一展现在媒体面前。

  出生于航空世家的方文墨,手工精度赛过数控机床,29岁时便成了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黄金娟,作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为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女性普通工人;李万君,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从职高走出的他,如今早已成为焊接高铁的“工人院士”……

  仔细梳理他们的工作经历,都有着近乎相似之处——

  优秀的工匠看重一个“精”字: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在国防科工领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陈行行,用比头发丝还细0.02毫米的刀头,在直径不到2厘米的圆盘上,打出36个小孔。有人形容这任务,“比用绣花针给老鼠种睫毛还难”……

  同样精益求精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说,称得上工匠的也都是“痴人”:执着于“要把事情干成功”,来自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的他,从一名不会说普通话的农村维吾尔族“巴郎”,成长为普通话宣讲员,从一名初级工成长为中石油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从没有摸过鼠标的电脑小白,转变为“红柳石油网”的创建者。

  他说他的工作很平凡,现场还特意带来了油田生产的稠油样本,凝固点是零上30摄氏度,“在生产稠油时需要向地下注入300多摄氏度的蒸汽,对原油进行降温……”工作环境和强度可想而知。

  这些人身上也更有一股“钻研”劲,“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在发布会现场,方文墨也带来了一把锉刀,“它很简单,就是用它对航空产品进行手工精密地加工。”他的身高是1.88米,但是平时工作的台案是为1.7米左右的人设计的,所以平时工作常常“前腿微弓、后腿绷、双手握锉、身前倾”。

  “动作是这样的,每天重复运动8千余次。”他在现场向记者演示到,言及要用自己的精度去打造航空人应有的产品质量。

  产业工人走进新时代 他们有话要说

  从产业结构不断创新,到收入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提起产业工人发生的变化也让在座的劳模们打开了话匣子。

  “80后”方文墨出生在航天世家,对此颇有感触,“我的父母、爷爷一辈生产的飞机型号非常少,可我参加工作后赶上了国家航空工业大发展……”他感慨于技术的创新,过去传统工种苦脏累活儿比较多,一些大的飞机构件,几个人用摇床子几天才能完成,而现在一个人按一个电纽,同时控制几台数控机床就可以完成。

  如今已在焊接领域摸爬滚打32年的“60后”李万君,也颇有发言权。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我国高铁从追赶者变成了世界领跑者,见证了我国产业工人从筚路蓝缕到受人尊敬的过程。2017年,他和工友们亲手打造的中国高铁复兴号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时速,成为世界上首次以这个时速进行商业运行的高速列车。

  “以前修理绿皮火车,只要把工件焊接结实就行,可现在的高铁,要求不仅是把产品焊好、焊精,而且还要像艺术品一样,内部不允许有任何瑕疵……”李万君细数这些变化且颇为自豪地讲,“以前我们焊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想都不敢想,可如今我的两个徒弟在去年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两个单项第一。”

  他还谈到,我国刚开始生产动车时,“不会技术、不会操作”,有时外国专家过来指导,那时候他就在现场想,中国高铁何时能走向世界。“可如今,我们不仅满足可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在世界很多国家建了自己的工厂。”

  买了车子换了房子的李万君还提及,生活上最大变化就是收入的变化,“我上班第一个月收入只有23块钱(元人民币,下同),现在一个月收入已经超过万元,真正感受到产业工人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肉孜麦麦提·巴克感到最大的变化是产业工人工作环境的改变。“我刚上班的时候,到我们的油区坐班车最近的要一个小时,最远的五六个小时,我们吃的饭都是自己带着,中午没有地方热饭,就把饭放在暖器上或者管线上进行加热。"他分享到,这几年,前线的工作环境有了特别大的变化,每一个班组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工人工作完后大家一起做饭,每天都可以吃上热乎的饭,喝上干净的水,我们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好,石油工人越来越有干劲。”

  做好大国工匠 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工匠精神是什么?面对记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引来工人师傅们的热烈讨论

  “现在的社会氛围非常好,尤其是产业工人的待遇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了。我是2015年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那一年吉林省高考,我接到了很多记者电话,说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我。”从职高走出来的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说,现在大街小巷劳模的画像和身影越来越多,工匠师傅越来越受社会尊重和认可。

  在场的其他代表也侃侃而谈:“‘工匠’两个字,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工匠精神意味着一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要持续专注、开拓进取,三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而以精益产品为牵引,需要我们具备3方面的技能:知识技能,技术技能和效率技能。”

  “我补充几句。”方文墨接过话茬:“工匠精神意味着:精于工,对产品精益求精,对自己技能的死磕;匠于心,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冷嘲热讽,不断修心;品于行,则意味着能抵挡得了繁华的诱惑。”

  “第一,作为女性工人,工作对我们来说没有区别的对待,尤其是在职场,对女性没有任何区别,有时候甚至还存在着偏见。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能全力以赴。第二,问题和困难不可怕,只要方向是对的,问题和困难越多,说明这个事情干成的意义越大。第三,一旦认定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退缩,做到没有遗憾……”黄金娟等工匠相继接过话筒,表达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针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不愿读技校、不愿当技工的现象,差1个月就是“90后”的陈行行以自身经历提出诚恳建议:现在我们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顶尖的高技能人才是非常短缺和珍贵的。如今我们技能人才,一样可以拿到很好的收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我们新疆有一种灌木叫红柳,我们石油工人就像红柳一样,扎根戈壁,抱团成长,共同进步。所以我的理念是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从没有摸过鼠标的电脑小白,到创建“红柳石油网”,肉孜麦麦提·巴克觉得,源自一线的技术创新不一定要“高大上”。眼下他创建的这个网站各类技术论文等大概有1千多篇,石油名词解释一万多条,“全国各地的石油人,不管是初级工、中级工还是高级工,都能通过网站互相交流学习,很受欢迎。”

  “企业需要领跑者,也需要有深扎于地下的庞大根系。拥有卓越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工就是‘根基’。”李万君欣喜地看到,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越来越多企业重视技术工人培养。

  他觉得,“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方文墨说,新时代,技能工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国家发展的状态结合起来,年轻的技能工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走得更远更长。




 

责任编辑:墨伶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