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右侧图片1

首善很低调--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2013-04-15 10:18:55  |  来源:  东南网
字号:

 

如果说陈光标是高调的“首善”,那这位“首善”就相当低调,回国投资的20多年时间里,他累计在公益事业上投入35亿元;别人做房产,“不贷款不做”,可他,喜欢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盖房;做文化,很多企业都是装修食堂、宿舍,改善员工生活,但他,送给员工价值2亿多元的套房。本期《闽商锐读》,走近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卖房有钱赚就行

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房地产是暴利行业,房地产企业老板更是“黑心”,在销售价格上永远是“不求最高,但求更高”,但对于黄如论而言,他卖房的理念很简单,“有钱赚就行。”也鉴于此,黄如论的楼盘特别好卖,而且常常成为当地的“销售冠军”。

世纪城,当时号称北京西部的最大社区,位于海淀区,在其旁边,有人大、北大和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根据搜房网最近一段时期的报价,世纪城的均价接近50000元/平方米。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当时世纪城的开盘价是5000多元/平方米。在当时,这个价码低于周边楼盘近2000元,“当时我觉得销售价格在5000元左右就足够了,再高,可能很难销售,有得赚就行了,钱是赚不完的。”黄如论回忆到当时和世纪城竞争的对手都很强,倘若价格在一个水准,销售估计会进入“持久战”。拉低开盘价格,得到的是“销售冠军”的名号。千禧之年,黄如论的世纪城以13亿元的销售额创下了北京销售套数、销售面积双冠的纪录。翌年,世纪城又以23亿元成为北京住宅年销售冠军。

“其实2000年是中国房产界的一个分水岭,我正好赶上趟。”黄如论说,2000年算彻底结束了福利分房,中国房产进入市场化,对于任何一位房产商而言都是机会,在建筑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黄如论深刻地意识到,在房地产行业,足够有想法和创意,才能决胜于市场,“在北京,尤为如此。”

那时人们更习惯拿着图纸和看着模型挑选自己中意的房子,买准现房似乎是“天方夜谭”,但1999年圣诞节前,黄如论的世纪嘉园就靠着卖准现房火了一把,首开北京商品房准现房发售之先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不是先锋就是先烈,显然,黄如论是先锋,他进军北京楼市的“第一单”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斩获2亿元,全年的销售额超过7.5亿元,成为当年京城“十大热销楼盘”,在亚运村地区,销售额排名第一。

接下来,他把“世纪城”模式复制到贵阳、长沙的“世纪城”项目,和在北京一样,销售价格低于周边楼盘的“世纪城”最终赢得了大片市场,“虽然现在主攻商业地产,但做住宅的话,还是要以民生为主,让老百姓住得起房,才是房产商应该去想和做的”。

[page]

 

做慈善是义务

2009年2月4日上午,黄如论来到石狮,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参加海峡老人养生园江夏老人护理院的奠基仪式。当日,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江夏黄氏源流研究分会换届就职典礼也同时进行,很多人不知道,江夏老人护理院和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都和黄如论有直接的关系,而这,只是他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如果要从中国找个“很纯粹”的慈善家,黄如论肯定是其一,毋言其他,20年时间35亿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上,就非一般企业家所能及。

“这辈子赚的钱,下一代都花不完,既然如此,那就多做点慈善吧,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曾受人恩惠的黄如论对自己的财富有清晰的规划,总值的1/3用来做慈善,正因为是这种心态,黄如论做慈善每次都是大手笔,至少是千万元起步。千万元级别的如福州会展中心、连江黄如论中学、云南省教育事业、重庆市教育事业、人大“如论讲坛”等,上亿元的包括江夏学院、中原艺术堂……付出和回报总是相称的,早在2004年,黄如论就位列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第一位,至2011年,他多次位列中国慈善排行榜的首位,堪称“首善”,“称号无所谓,更重要的是真正帮助了一些人。”黄如论说,小时候的遭遇让他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怜悯感。

在黄如论的记忆中,少年时代的三件事情永远无法抹去,在公司大会上,他也经常提及。

一是“衣服的故事”。黄如论有一个伙伴家境挺好,父亲是副县长,因此他总是两天就换一套衣服,而家境贫寒的黄如论一共才两件衣服,这样的区别让黄如论十分自卑。那时候,黄如论最大的梦想就是两天换一套衣服,让自己光鲜一点。

二是“祖母的唠叨”。黄如论家庭条件很差,其母又长年抱病,是祖母把黄如论抚养成人,祖母看见黄如论到处乱跑,心中既爱又恨,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黄如论好好做人,这些教导至今仍然回响在黄如论的耳边。

三是“20元钱的事”。“文革”时期,黄如论成了被镇压的对象。仓促之间,黄如论的叔叔给了他20元钱,让黄如论赶紧到100公里外的亲戚家逃命。他在路上一路奔波,20元钱却不知去向。无奈之下,黄如论只好在外面过了一夜,气温很低,他人又很瘦,差点被冻死。

这三件事到底给了黄如论什么样的启示?“一定要有钱”、“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黄如论说,儿时的经历对其性格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我来说,金钱只是符号,赚再多也没有意义,现在,我需要做更多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事”。

亲力亲为才能进步

按理说,像黄如论这样的身份以及年龄,他完全可以退居二线,在幕后指挥儿子在前面冲锋,自己稳坐钓鱼台,但他没有,做起事情来依然很拼,“我现在没什么业余爱好,只喜欢到工地上去看看,闻闻那里的味道。”黄如论说,多年来,坚持每一项决策都由自己拍板,在最高峰时,每天要去工地视察3至4次,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推敲,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和那些少年得志的企业家相比,黄如论算得上“大器晚成”。

1951年出生于连江县马鼻镇辰山村的黄如论,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贫农。中学毕业后,因为政治原因,他和很多“50后”一样,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于是,他选择在家乡小学当一位民办教师,“到底有多落后,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黄如论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以及乡亲们辛苦的生活,毅然放弃了教书的职业,出门闯荡。上世纪70年代初,黄如论走进了建筑工地,天生对什么事都好奇的他吃苦耐劳,深得赏识,加上文化水平算高的,没过多久就当上了包工头。“即使这样,我还是乐于和这些年轻人一同在工地上干活。”为了掌握更多的建筑知识,他选择自费到福建省建筑专科学校深造,后经过努力,他当上一名出色的工程师。1986年,他去了菲律宾。在菲律宾的日子,才是黄如论的腾飞期,发展了5年后,他回国投资,才有了后来的世纪金源集团和“慈善神话”、“财富神话”。

熟悉黄如论的人都知道,他对孩子的管教极其严格。大儿子黄涛,办公室挂着黄如论亲笔书写的横幅“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故事在传说!黄涛在厦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生病了,身体非常不舒服,于是打电话给父亲,要求派车把他接回福州,但被黄如论痛斥了一通,“孩子从小就要吃苦,就是企业家的后代,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以及要承担的责任非一般人所能比,所以要求要更严格。”所以,黄涛大学毕业后进入世纪金源集团,从施工、装修、销售等房地产各个基层环节开始,逐一学习和适应,自己没有弄明白某个环节,他也就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为我是学建筑出身的,太清楚建筑这个领域需要亲力亲为。”黄如论说,无论是自己还是黄涛,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进步。

[page]

 

人物名片:

黄如论,1951年生,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常委。

■弦外之音——

不看学历 看能力

“招人难,留人更难!”眼下的企业普遍感受到这一点,也为这一点所困,但黄如论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当他人在为留住员工送股权、提供空调宿舍、加工资时,他早就给了员工最想要的东西——房子。

“要留住真正的人才,光有高工资、空调房是不行的,你要知道他们的需求。”黄如论说,员工也是客户,一定要摸准他们的脉搏,企业才不会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为此,黄如论把住房以及高额奖金作为激励人才的手段,很多员工曾经一年就获得了10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重奖。金源集团在北京、福州建成300多套、每套达100多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奖励给300多位为公司作出贡献的员工,而且只要达到规定的年限,这套公寓的产权就真正属于员工了。到目前为止,金源集团依然在执行着这一条:金源集团走到哪,人才公寓就建到哪,只要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作出一定的贡献,就能分到一套公寓,“这也是金源集团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原因”。

像金源这样一个拥有数万人的集团要正常运转并不断壮大,黄如论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一个决定性要素。于是,他一方面四处拜访,从许多大学招来高级人才,另一方面,又把公司的许多员工送去培训。尤其是每一位新员工必须经历严格培训,而几乎金源集团每个员工都从这样的严格培训管理中尝到甜头,几百人经过这样的锤炼,走上集团和各个公司的高层职位,成为具有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

“感觉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一个毛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分清形势就乱给自己定位。”虽然黄如论自己非常支持教育,但对如今的一些“教育产物”,他还是不太满意。在黄如论眼中,很多大学生以为自己有点知识就目空一切,自命不凡,“不能把学历看得太重,学历并不是绝对因素。”他认为,学历再高,如果没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思想,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学历高的人不一定就适合做领导,学历低的人不一定永远都是普通工人。”黄如论说,无论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国企业,担负重任的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人,才是好员工, “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种明确的衡量标准。对企业而言,只有认同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具有服从意识的人,才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尽职便是称职,管用便是有用!”黄如论称,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他始终坚信这一点:能力远比学历重要。


编辑:陈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内容仅用于信息传播目的,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本网站力求保证所提供资讯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但不保证所有资讯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对信息的使用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转载信息如涉版权和其他问题,可在刊发后30日内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