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华夏名家

《故事新编》80年:“无所不能”的启蒙者回到人间
发布时间:2016-10-19
文章来源:凤凰文化
分享到: 收藏

  《故事新编》中有同情,比如对《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羿;也有批判,比如对《采薇》中的伯夷和叔齐;还有讽刺,譬如对《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诸君。这些一方面自然是鲁迅业已形成的价值体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含有鲁迅在落笔之时对于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的即时性的反应。假使不了解鲁迅如何身陷流言,被迫迁徙,以及与他的论敌们之间的一系列恩怨,恐怕都会有隔于感受小说的艺术性。而鲁迅自己的思想,也正是在宏观历史与微观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变化的。这种变化被隐微地记录在《故事新编》诸篇之中,至于末篇《起死》,终于以“颠覆”的形式完成了超越。

  

                                       目录

  “新编”:由女娲造人到庄子招魂,从“无所不能”到“回到人间”

  《故事新编》是对八则“故事”的演绎,本是收集自神话传说与史实。从重述女娲的《补天》开始,到庄子《起死》中的道旁骷髅为讫,由女娲造人到庄子招魂,使整个“故事”世界看起来像是一场关乎“生命”的轮回。《补天》中,女娲创造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力,而在《起死》中,同样对生命起了积极作用的庄子,却被作者嘲讽为一出闹剧。《补天》中,无论女娲劳作的动机是出于一种自觉的使命感,还是出于一种要发泄力比多的无聊,作者的讥刺之笔,都是指向最终利用女娲的那些人的。而在《起死》里,作者则集中笔力嘲讽庄子,并且暗示庄子诡辩之术的空虚与无用。这意味着,到了《起死》,鲁迅虽然仍在用“油滑”的腔调讲着古人的故事,但其思想倾向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因此,从造人之“生”到起死之“生”,这一看似循环的过程,实则暗藏了一种断裂。

  

                                《起死》插图

  《起死》作于1935年末,原典采自《庄子·至乐》,鲁迅以剧本的形式展开情节。开篇的布景,是“一片大荒地”,“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庄子继而出现,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出门没有水喝,一下子就觉得口渴”。在这种最直接的生存体验下,最迫切的事就是找寻水源。因此在荒地中,水溜首先显现在庄子的视野里。于是,庄子发出了“跑到水溜旁边”、 “拨开浮萍”、 “用手掬起水来”、 “喝了十几口”等一连串动作,饱饮之后,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口渴”的场景作为故事开端,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具备神技的庄子,也必须要面对人的生存境遇,在开始展示其超越于常人之上的能力之前,需要首先满足与常人无二的生理需求。而对比《故事新编》中的其他主人公,《补天》中的女娲是从梦里醒来的,《铸剑》的黑色人是忽然从人群中“挤进来”的,《奔月》中的后羿对于乌鸦炸酱面的无奈,是出于无法满足妻子的欲望,而非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等等。或许可以说,庄子作为整部小说集的最后一个主人公,在作者笔下突然被“降格”了。因为他获得了与普通人一样的生存体验与欲求:口渴,要喝水。而这一特质作为《起死》的开场白,也好像在代表整个故事暗示着一种“回到人间”的题旨。

  吃饱了水的庄子,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才有精力去“起死”汉子。被他召唤出的司命大神也接连说出“喝够了水,不安分起来了吗?”与“你是肚子还没饱就找闲事做”等语,提示了温饱作为管“闲事”的前提与必要。庄子唤醒汉子以后,为了探知其生活的年代,询问他“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而汉子的回答,从“杨二嫂就和七太婆吵嘴”,到“杨小三旌表了孝子”,最后才说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这些都明白地道出了人真实的生存状况,也就是从温饱的欲求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不同的是,汉子的生命停留在了这些“还欠大”的事情上,而庄子则迅速地离开了基本欲求,扩升着自己的本质。

  

                                  《起死》插图

  

责任编辑:明月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