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华夏名家

二月河:40岁开始写作 大作家仍居农家小院
发布时间:2017-11-15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收藏

  成功一靠运气二靠才气

  二月河30多岁时还是副连,看到身边的同事已是正团,“前途渺茫”的他想到了转业。部队图书室的书也难以“解渴”。

  带着英语大辞典入伍,他本想学英语,但无语境、无老师,他意识到“此路不通”。因文章写得好,他后来干起了宣传干事,并因此有机会大量读书,《二十四史》就是在部队期间读的。转业到地方,从副科长当到科长,二月河认为文史水平已经达到大学副教授后,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写书。

  当时《解放军报》正在报道军人自学成才的案例,听说二月河正在写《康熙大帝》,就报道了这件事。黄河文艺出版社得知后,来找他谈出版。

  虽未上过大学,但二月河现在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成名后,有关部门要授予他“全国自学成才奖”,他调侃说:“还有成才不自学的吗?”

  全国各地来找二月河讲课的人纷至沓来,走在大街上,也经常有人认出他来,跟他打招呼,开口就是“二月河老师”,这让他很不适应。他要用手指掐掐自己,有点疼,然后确信,这是真的。“以前受过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总算熬出头了。”

  21岁高中毕业,40岁拿起笔写作,二月河在作家队伍中可谓大器晚成。他也说不清成为作家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他看来,最终能熬出来,一靠运气,二靠才气。“如果没有冯其庸先生的鼓励,单凭我过去的精神蛮干,80%的可能性要失败。”同时,也跟他的努力坚持有关。“我觉得自己是个写东西的料,可以卖文为生。”二月河笑言,如果只看《清史稿》就能写康熙,那骑自行车也能上月球。“清代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他要看得非常仔细。比如,什么情况下用书面语,什么情况使用民间口语,当时鸡蛋、大米什么价格。”

  对话二月河

  雍正矫旨篡位站不住脚

  记者: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跟之前有何不同?

  二月河:我们党在从严治党上,如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二十四史中都找不到这种反腐强度。历史上也有过几次大的反腐,比如说像武则天、朱元璋、雍正时期。但当时的反腐,仅限于某个阶层或阶级,某个集团,甚至几个人。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府提出过: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永远在路上等这一系列反腐举动,发动各级党组织,通过人民群众,系统地对腐败问题进行治理。

  也要看到,虽然反腐败已经呈压倒性态势,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历史上看,反腐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向彻底胜利还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为何你对反腐的问题发声比较多?

  二月河:可能我是个历史小说作家,对这方面题材比较敏感。其实我就是个作家,一个卖文为生的秀才,懂点儿历史,不是反腐专家。

  记者:你的“帝王系列”小说享誉海内外,但这种历史题材小说容易被人诟病说是在替某个帝王翻案。

  二月河:这要讲究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结合。打个比方,你到我家来,这是历史的真实。但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灰色还是白色,头发是卷的还是直的,有没有抹发油,戴的眼镜是近视的还是平光的,写的时候可以由我做主。历史人物过了300年后,他穿的衣服鞋子,个性是婉约型、激烈型还是爆发型的,作家可以发挥。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得好,后人就会说,你写得像。

  记者:你之前说过,比较钟爱康熙皇帝,这会不会影响到你在写作时“笔下留情”,其实康熙当时也有不少文字狱。

  二月河:的确,我是比较佩服康熙的。我看了大量历史资料,他的确在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我写的时候抱着比较尊敬的笔法。

  我判断历史人物通常看3个方面。一是在历史上对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起过什么作用。康熙在位时,我国国土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公里,3次亲征准格尔,6次南巡,还平定吴三桂叛乱和解决台湾问题,每个问题都处理得非常漂亮。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不问他的出生。

  二是在科技、文化方面的贡献。《康熙字典》就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

  三是个人的素质和修为。康熙懂7国外语,在数学、地理、天文、文学、书法、医学、音乐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是当时的第一学者,现在学术界已经有定论。我的侄儿去上大学,我问他,老师有没有讲康熙年间有人发明了双季稻,他说不知道。老师不敢讲康熙就是双季稻的发明者。因为康熙是地主,成分不好。

  记者:雍正皇帝在野史中的名声也不太好,你似乎也替他“翻案”。

  二月河:清朝没有正史,只有一部《清史稿》,就是对民间一些野史的整理搜集。我原来对雍正的印象不好,因为他抄了曹雪芹的家。如果不抄,留下一个完整版的《红楼梦》不好吗?但也许那样,曹雪芹顶多就是个吟风弄月、懂得一些诗词的公子哥,写不出《红楼梦》来。雍正在位,留下朱批谕旨2000多万字,这得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他懒吗?所以我们要尊重历史,历史上的传说我们可以听,但不能全信。

  比如,野史和电视剧中都有提到雍正矫旨篡位,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要知道,清朝写诏书时是满汉合一的,改了汉字,改不了满文。所以说,雍正改圣旨是站不住脚的。至于花天酒地、残害他的父亲等,当时社会上就有这个传闻。其实雍正也很苦闷,这么勤政,为国民殚精竭虑,还有人说他酗酒、好色,这和真实的他相去甚远。这应该是康熙晚年,太子们争位引起民众围观,民众们把这些事情写在日记中,成了我们今天的史料,雍正的形象才有些负面。

  记者:你之前也曾表达过对书价过高的担忧。

  二月河:是的。多年前一次逛书店的经历曾让我耿耿于怀:那时我的新小说刚出版不久,眼见一个年轻人捧在手上读得爱不释手,却在看到书的标价后犹豫地放下了。所以我对盗版感情很复杂。一套《二月河文集》便宜的卖300多元,高档的要500多元,对进城务工青年来说望而却步。而盗版书只要三五十元,也能读到我的书。盗版对穷人有利。他没有钱不是错,想看书也不是什么罪过,我们的书太贵啦。

  记者: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股焦虑情绪,年轻人操心买房子,家长操心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你觉得怎么才能缓解这种焦虑?

  二月河:我们处于变革时期,产生焦虑情绪很正常。我以前也焦虑过,头发都掉光了。我劝大家要多读书,尤其是历史书,让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更加全面、视野更开阔,这样焦虑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记者:听说你之前出书时稿费非常低?

  二月河:是的。《康熙大帝》第一卷,我拿的是稿费,不是版税。第一卷千字7元,第二卷千字14元,第三卷千字20元,第四卷千字30元,到了《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千字35元。出版社在当时已经给的是最高了。这种情况贯穿在我整个写作中。这两年版税收入才多一点。外人是按照我的书值多少钱,乘以10~15%,再按照印刷量。这样算,我当然收入高了。我也承认,我在中国作家系列中收入应该说名列前茅,算是比较多的。但我目前还没这个力量,拿出稿费组建一个团队或成立一个基金,来鼓励作家写作。如果将来有条件,我可能会有这种想法。

  记者:你会不会鼓励子女也走写作这条路?

  二月河:子女有子女的事,我们不要把爱好强加给他们。他们做好自己的事,平平安安,这是他们的福气,是我的福气,也是整个社会的福气。我不会强迫女儿去吃文字这碗饭,他们对文字也没什么天赋。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