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中国互联网凭什么逆袭海外
发布时间:2016-09-20
文章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收藏

  “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已过了跟随美国互联网企业的阶段,实现了真正的产品与商业创新,所以能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甚至成为一些海外同行学习的对象。”张静说。

  在她看来,除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外,这些互联网企业在海外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对了市场,比如Camera360。

  顾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Camera360最初在北美市场拥有一定的用户,后来逐渐就少了,原因就在于欧美人拍照时更崇尚自然肤色,不喜欢美颜。”

  “有欧洲用户甚至指责我们产品的美白功能带有种族歧视。”顾锐说,Camera360随后就将海外市场主阵地由北美转移到了东南亚以及日韩地区,“这些地区人们的习惯与审美和中国人相同,对产品的接受度更高。”

  事实证明,这种市场转移是正确的。顾锐说,Camera360目前在泰国市场的视频类应用下载榜单中位列第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表现不俗。

  腾讯在推进微信的国际化时也曾遇到相似的问题。由于欧美人习惯有事打电话,交流比较直接,较少发短信,因此即时通讯工具在美国的发展具有客观阻力。因此,微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都是投入大、收获小,几无进展。

  “大部分产品因特性和功能不同并不适用于全球市场,可能只适合特定的地区,这就需要出海者能够精准把握,只有找对了市场才能成功。”童士豪说。

  文化壁垒只是内心的恐惧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输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内容。

  通过收购全球移动新闻服务运营商News Republic,并在美国推出直播平台live.me,及投资音乐短视频社区Musical.ly,猎豹的海外战略核心已经从工具转变为内容。

  “看到Musical.ly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美国的现象级互联网应用,我常常想,如果我能坐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猎豹一定要在当初就全力以赴地做内容。”傅盛感慨道。

  多数人认为,做内容全球化遇到的最大壁垒就是文化壁垒。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轮出海由工具类公司领衔,因为工具是跨越文化的刚需产品。

  但傅盛并不这么想。

  “文化壁垒只是你内心的恐惧。”在他看来,所谓的壁垒,只是不熟悉的领域。而要突破这个壁垒,就不能固守成见。

  推出live.me之后,傅盛惊讶地发现,全世界的年轻人越来越像。“美国的年轻人甚至比中国的网红还要活跃,美国直播的主播时长大于用户时长,主播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产品。”

  在夏威夷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傅盛曾偶遇NBA球星韦德,并热情地邀请他试用live.me。结果,韦德刚开直播,下面的评论便沸腾了,不停地刷屏。韦德便十分开心地为live.me免费直播了15分钟。

  “不管哪个国家,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环绕的感觉。”傅盛说。

  这令傅盛觉得,文化壁垒、用户习惯,其实都是自我设限。“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用户的共鸣点,美国的产品复制到中国能够获得成功,因为它能符合大家最基本的需求。这跟文化根本没有关系。而内容产品的本质也只是产品而已。”

  “在推出live.me之前,我们深入研究过美国网红的运作模式,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在Youtube等各个平台上的体验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制造内容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正因为打破了信息壁垒,我们才能做充分的准备。”傅盛说。

  在他看来,如果你愿意下功夫去了解和分析,所谓的文化壁垒可以像一道算术题一样被解开,“所以我真的不认为今天有什么本质上的文化壁垒。”

  变现的挑战

  中国某品牌手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全球首发仪式,这是该品牌第一款在海外全球首发的产品

  “大部分出海的国内互联网企业还是将重心放在东南亚、非洲甚至南美等新兴市场上,在欧美等地的表现并不好。”洪波说,未来新兴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最为典型的是小米、魅族等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的争夺。

  他认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出海已渐成气候,如今已成为一个潮流。

  滴滴也于不久前与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Lyft联合推出“滴滴海外”产品。

  然而,对于收获了数亿海外用户的猎豹、Camera360、茄子快传等公司来说,如何将用户变现才是最大的挑战。

  Camera360在过去5年积累了5亿海外用户,但直到2015年底,顾锐的团队才考虑引入广告,且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而非单纯的页面广告。

  “我们始终觉得,只有在用户对你的产品足够信任时才能考虑变现的问题,否则很可能因不适当的广告而丢失原有的用户。”顾锐说。

  猎豹则是特例。通过与Facebook、Google等顶尖互联网平台的合作,猎豹实现了移动广告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出海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中少有的借助庞大用户基础成功变现的案例。

  当然,猎豹也并不是毫无烦恼。这种过度依赖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变现之路也给其带来了隐患。因此,猎豹最终选择向内容平台转型。

  “工具很可能被同类模仿者干掉,内容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张静认为,如今这些出海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已跨过了第一道坎,成功获得了海量用户,但获得用户容易,赚钱难,“未来的路仍旧不好走,还不能放松。”

  在童士豪看来,这种内容转型会是众多国内出海的工具类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的趋势,“很多像猎豹这样的公司可能都会尝试这种转型,但不一定每个都能成功。”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