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人均GDP进入发达状态就“发达”了?
发布时间:2013-01-30
文章来源:
分享到: 收藏

 

人均GDP进入“发达状态”的省份,恐怕只是数字进入“发达状态”,百姓福利并没有真正进入“发达状态”。

截至目前,除黑龙江外,其余30个省份的年度经济数据皆已揭晓,广东GDP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现在已经有内蒙古等6个省区市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这6个省区市已进入发达状态。专家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对拉动老百姓收入作用不大。(据1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相比GDP,舆论更关注人均GDP。比如,中国GDP世界第二,但2011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第89位。显然,从人均GDP更能看出真实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因而,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六省市区,就被认为已经进入“发达状态”。

真是如此吗?应区别看待。

首先,不能孤立看待发达省份“发达”。部分省份发达,除了自身优势外,也有欠发达省份的一份功劳,比如,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输入廉价劳动力、廉价公共资源,成就了发达省份。而且,即便是发达省份,省内也存在欠发达地区。换言之,发达省份不完全是自己发达起来的,也不等于人人享受到发达的成果。

其次,人均GDP“含金量”有限。按理说,人均GDP应该扣除环境污染、健康损失、资源消耗等成本,但却没有扣除。例如,最近多个城市持续雾霾围城,就是经济发展粗放、工业肆意排放的结果。而改善环境则需要大量投入,却没有在人均GDP中扣除。所以,虽然部分省份人均GDP过万美元,但“含金量”有限。

第三,人均GDP数据漂亮,没有真正转化为居民福利。发达省市区的人均GDP看似很高,但如某专家所言,大量财富的增长体现在非居民福利方面,老百姓实际收入和福利少。

另外,人均GDP数据本身有水分。人均GDP = GDP 总额/总人口。这里面有两处水分,一是GDP总额有水分,如多年来各地GDP总和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数据。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创造了GDP,但在总人口统计中却排除了流动人口,人均GDP自然虚高。

而且,我们的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和去年,主要是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在拉动GDP。显然,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GDP,是不可持续的。基于上面种种原因,人均GDP进入“发达状态”的省份,恐怕只是数字进入“发达状态”,百姓福利并没有真正进入“发达状态”。

在笔者看来,人均GDP进入“发达状态”的省份,不能过度兴奋,而是要深刻反思人均GDP快速增长的得与失。

 

 

本网编辑:陈略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