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右侧图片1

中医药文化在中亚地区的认同建构与协同传播路径

2025-09-03 18:47:49  |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蒋 英 董媛媛
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中亚地区的深度传播与价值认同,不仅关乎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更是增进中亚民众健康福祉、夯实区域民心相通、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战略举措。面对文化差异、制度衔接、传播效能等挑战,亟须构建系统化的协同传播路径,实现中医药从技术输出到文化认同的跃升。

  锚定文化价值与时代机遇,构建传播协同新格局

  中医药在中亚的传播已从早期的零星探索步入系统推进阶段,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协同、民间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以援外医疗队和海外中医中心建设为支点,在中亚诸国建设的中医中心成为展示中医诊疗技术、提供健康服务的“桥头堡”。国内多所中医药高校与中亚国家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短期进修与学术交流,为当地培养初级中医药人才。华人华侨社团、中医诊所及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中医药文创产品、养生理念逐渐进入当地民众生活。传播内容也从单一的针灸治疗,拓展到中医内科、儿科、骨伤、药膳食疗等多领域。中医药正逐渐从中亚民众眼中的“替代疗法”向被广泛接受的“主流补充医学”转变,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疼痛缓解和康复保健领域积累了良好口碑,这为中医药深度融入中亚社会、服务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也凸显了其作为民心相通重要载体的价值。

  打造标准与IP双核引擎,夯实文化认同基础

  标准化与国际化是破除文化隔阂、建立科学信任的基石,而文化IP的打造则是提升吸引力、实现价值共鸣的关键。两者构成中医药在中亚传播的“双核驱动”。

  中医药在中亚地区的深度传播,亟须构建贯通理论、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体系。术语标准化是破除语言壁垒的首要环节,可联合语言学家与医学专家,系统研制俄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当地语言的《中医药核心术语翻译指南》,重点完成“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基础理论及常见病诊疗高频词汇的精准对译,建立权威双语术语库,确保中医哲学精髓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失真。技术操作规范化是临床落地的关键支撑,可聚焦针灸、推拿、拔罐等技术,针对中亚高发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制定图文并茂的《标准化临床操作方案》,明确适应症、禁忌症与安全规范,配套多语种教学视频,让当地医务人员规范应用。药材与疗效评价国际化是赢得信任的核心路径,应推动中药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在中亚建设符合GACP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及GMP认证加工中心。优先开展甘草、茴香等中亚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加速中药纳入各国药典;设计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试验,以中亚高发疾病为研究对象,科学验证疗效并积累本土化实证,为中医药的科学性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中医药文化IP矩阵,深挖共同文化基因。研究中亚传统医学如哈萨克医、乌兹别克医与中医在哲学思想如强调中医“天人合一”思想与中亚游牧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智慧之契合。将药物应用及养生理念上的共通点作为文化对话的切入点与情感联结的纽带。将中医药元素如太极图、经络图、典型药材、古代名医形象与中亚特色文化符号进行创意嫁接,开发具有双重文化印记的文创产品。

  创新传播载体与分众策略,激活多元市场潜能

  打破单一医疗输出的局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健康旅游、数字体验与分众化传播,构建“立体化、场景化、精准化”传播矩阵。

  建设“三位一体”升级版的中医中心,将现有中医中心升级为集“临床诊疗、教育培训、文化体验、健康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增设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互动体验区,并开发周边短期的文化养生游线路。依托新疆与中亚毗邻的地缘优势,设计跨境的“中医药健康主题旅游路线”,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健康旅游品牌,吸引中亚乃至全球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游客。针对中亚受众获取信息的媒介特性制作中医药宣传视频推送至大众传媒以及微信群朋友圈。充分利用中亚受众使用的YouTube、Instagram、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的魅力。在人际关系传播层面,建立患者的群组和兴趣组,让患者之间口口相传。同时,还可以借助中亚名人、网络达人进行中医药体验及感受推介,通过意见领袖的作用提高影响力。

  完善顶层设计与人才支撑,筑牢协同发展根基

  完善顶层政策设计并夯实人才支撑体系,确保中医药文化在中亚地区的长远发展。积极借助中国—中亚峰会、“一带一路”卫生合作论坛等高层平台,推动将中医药合作纳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及多边政府间协议,提升合作层级。着力推动当地法规认可,支持并协助中亚各国开展中医药立法调研与法规制定,重点促成将安全规范的技术纳入其补充与替代医学管理体系,并争取未来纳入国家医保支付系统。同时推动中药以“传统药”或“膳食补充剂”形式合规注册。

  教育合作模式创新,通过在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俄语或中亚语言”微专业或双学位项目,培养国内学生赴中亚进行医疗服务与文化传播的能力。在中亚合作院校设立中医特色课程或微专业,培养一批“文化双栖”的中医药传播者,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又了解中亚文化习俗,架起双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双方深度合作提供核心智力支持。

  中医药文化在中亚地区的深度传播与认同建构,是融合文化外交、卫生健康合作与产业创新的系统工程,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路径,更是构建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增进人民友谊的生动实践。构建“认同—传播—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能让中医药的东方智慧深度融入中亚大地,为世界提供文明互鉴、健康共享的“中国方案”。

  [蒋英系新疆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董媛媛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新疆社科基金项目(2023BZW096)“历代西域屯垦戍边文学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研究”和新疆社科基金项目(2023MBZ080)“中医药在新疆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丹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内容仅用于信息传播目的,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本网站力求保证所提供资讯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但不保证所有资讯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对信息的使用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转载信息如涉版权和其他问题,可在刊发后30日内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