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名家名作

“土”里找出路,“改”中谋转型
周立波长篇小说中两个原型村的振兴“对话”
发布时间:2019-12-05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王春雨、强勇、史卫燕
分享到: 收藏

  ▲目前,元宝村有20多家各类企业,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业上班。2018年,元宝村总资产就达7.2亿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图为元宝村的楼房和别墅(2019年4月2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如今,清溪村已成了让十里八乡“眼红”的明星村:中国幸福村、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图为村容整洁的清溪村。  

  ▲周立波故居门前莲叶相连,屋后竹林青翠。 

      (陈祎祎摄)

  【编者按】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是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光腚屯”元茂屯的原型地,上世纪40年代初,这里最穷的一些人家只有一条裤子,夫妻俩谁出门谁穿,“光腚屯”由此而来。2012年,《新华每日电讯》曾刊登长篇通讯,报道了“土改第一村”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带领党员群众,把昔日的“光腚屯”变为“亿元村”的故事。

  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是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被视为《暴风骤雨》的续篇)的创作背景地。进入到本世纪初,有“山乡巨变第一村”之称的清溪村,不断推进改革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村经历改革暴风骤雨,发生历史性的山乡巨变。“土改第一村”和“山乡巨变第一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开辟了一条传统农村发展的新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新活法: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多点开花,多业并举,前所未有地丰富着乡村生活。

  一个是“山乡巨变第一村”,一个是“土改第一村”,一南一北,从“土”里找出路,在“改”中谋转型,不同的产业路线,相同的奋斗精神,他们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遥相“对话”。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春雨、强勇、史卫燕

晨会中的奋进路线图

  鸡刚叫三遍,太阳还是红彤彤的,元宝村的一天,从晨会中开始了。

  村部一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4张小条桌拼成了一张大桌。参加晨会的是村两委成员。

  不到6:30,人齐了。

  “先再学一部分党章。”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老书记张宝金简练开场。元宝村晨会内容的第一项,一直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学了党章,张宝金说:“大伙说说昨天都干了啥,今天有哪些事?尤其对照党章要求,看自己做的合不合格。”

  “我上午去村集体铅笔厂看看,现在低端改高端,研发新品,问问企业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协调。”村委会主任施永平说。

  张宝金拧紧的眉头舒展了不少。他说,咱们村铅笔厂就是要去掉低利润产能,去库存。原来年产两亿支、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生产方式必须淘汰。

  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接茬道:“旱田改水田是村里的大事,我想再去稻田里走走……”

  会场除了笔划过纸面的唰唰声,就剩下窗外的鸟鸣。

  张宝金说:“大伙没啥说的就散会,把各自工作干好。”

  这样的结束语,张宝金已说了40年。从他当上元宝村支部书记开始,每天早上6:30坚持开晨会,传达、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讨论村里的大事小情。

  今年82岁的村民罗庆宝回忆,40多年前,元宝村还是远近出了名的“三靠村”: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几代人受穷,落下了苦名声,连周边的大姑娘找婆家,听说是这个村的,往往就没了下文。

  “农村要富,必须要发展企业。”1980年,张宝金走马上任元宝大队支部书记,他敏锐地作出了判断。

  在他带领下,改革开放初期,村里逐渐办起了铅笔厂、农具加工厂、筷子厂等一批企业,其中,铅笔更卖到世界多地,成为村里“财柱子”。到1989年,元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在数十年发展中,元宝村的铅笔产量最高时占全国1/4,被称为“亚洲铅笔之乡”。

  目前,元宝村有20多家各类企业,村里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业上班,被评为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

  翻开元宝村的晨会记录本,就等于打开了元宝村发展的路线图。尤其近年来,农业调结构、工业谋转型在记录本中唱起了“二人转”,元宝村不断发生着新变化——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元宝村农业的关键词是试验、摸索旱田改水田技术。当年2月27日的晨会,大家算了一笔账——玉米每亩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于是提出试验“稻花香”技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元宝村农业关键词是新技术、新主体。当年4月10日晨会,大家提到了“稻花香”早育秧、早插秧等技术,还提出要建立合作社。

  2014年至2016年,中央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一号文件”。2014年至2016年,元宝村步步深入推广“旱改水”。  

  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在元宝村晨会,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全力推进“稻花香”水稻。

  7年间,元宝村的水田面积已经由700亩发展到6000亩,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工业是村集体的财柱子,也是晨会讨论的重点。

  2012年,村里的工业园区开始建设,村集体投资建设哈尔滨华美笔业有限公司,第二年投产。 

  2014年,铅笔厂效益下滑。当年9月7日晨会提出,要把成本降到最低,至少做到不赔钱,保证工人有活干。

  2015年,经济形势严峻,元宝村开始谋划转型。2016年3月23日晨会提到:现在韩国、日本都在印度、越南建铅笔厂了,东南亚的人工成本仅是咱们的1/4,我们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合格率必须达到98%,1支铅笔只挣几厘钱的路行不通了。

  2017年,元宝村与安徽投资者达成合作协议。5月19日晨会提到,合作方有技术、有销路、淘汰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带动村里铅笔产业转型,还能安排本村农民就业。

  2018年,晨会提到,继续强化服务能力,铅笔厂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及时帮企业解决难题

  ……

  有人问张宝金,为啥天天起早开会?他说,村里早上6:30上班,晚上6点多下班,一早一晚就能抢出3个多小时,一年算下来,能多干多少事啊。“咱文化底子薄,要想发展,就得靠认真、坚持和苦干。”

村里来了“闯关东”的企业家

  “今年我们又增加投资,上了千万元的设备。”安徽省蚌埠市雪莲铅笔厂厂长王和平,如今已是元宝村的“忠粉”。

  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一个安徽人为啥敢“闯关东”,还跑到小山沟来投资?

  “2017年雪刚化,我就来到了元宝村,考察之后当即就决定和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合作。”王和平笑着说。

  “我和元宝村结缘是在1994年。”站在铅笔厂车间内,轰响的机器声掩盖不住王和平略显兴奋的话语,“我当时给铅笔厂安装调试机器设备,那时候元宝村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关里关外来的企业家可真不少。”

  王和平回忆说,当年和老支书第一次打交道时,揣着忐忑的心。“我们交货迟了,按照合同约定要赔10万元,当年可是大数啊。”

  为了抢工期,王和平带着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从土建到生产铅笔一共用了28天,创造了当时最快的速度。

  张宝金很感动,开班子会决定,虽然迟了一点,但还是如数交付款项。王和平说,“当时我们都掉泪了,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2017年初,王和平带人来元宝村采购铅笔半成品,看到村集体铅笔厂经营困难,当即决定投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铅笔生产国,现在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这个工厂基础不错,值得合作。”  

  除了算经济账,王和平更看重元宝村的“软实力”。他说,选择在元宝村投资,一方面是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元宝村好、老支书好、党支部好、民风好,来打工的村民都很实在,他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上能省不少心。

  王和平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处楼房前说,刚来的时候很困难,吃、住、行都是问题。得知企业困难后,元宝村主动给公司协调了住宿的地方,三栋干净的宿舍。“这真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在日常企业经营过程中,村干部经常到王和平的工厂去询问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碰到要办理手续的情况,村里都会派人陪着工厂职工一起去。

  外地客商的到来,提高了元宝村铅笔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施永平说:“一样材料的铅笔,人家卖1毛,元宝村只能卖8分3,我们不好卖,人家还供不上。现在有了大变化。”

  “村里销售能力欠缺,又没有知名品牌。我们是带着销路来的,前景很好。”关春祥是蚌埠雪莲铅笔厂的股东,负责生产和技术,他说,今年元宝村集体铅笔厂预计利润还将保持增长。“这只是刚开始,有老支书这样的带头人,我们和元宝村的未来会更好。”

  早在2018年,元宝村总资产就达7.2亿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半数以上村民住进了楼房或别墅。

谁是党员一眼就能认出来

  晨会上,老支书说要清理街道边的杂草。

  “村和家一样,如果连卫生都整不干净,还提啥发展?”

  铲草是党员的义务劳动。走到村口,党员们已经在路边开铲了。不用招呼,村两委成员一边一组,沿着马路铲草。

  “老书记最听不得党员说‘落后’话。”带着头巾的村会计于俊玲说,谁要是念叨“我们真赶不上老支书”,他就不高兴。老书记的话是:“你们都比我年轻,比我知识多,如果赶不上我就只有一个原因,不努力!”

 “跟着啥人学啥人,老书记给党员做了好榜样。”“90后”姜文说,元宝村开党员大会,进会场手机必须静音,开会的时候谁都不能抽烟,而且张宝金要求每次开会都要全程录像,大家必须举手表决,绝对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在元宝村,如果你要问村里谁干活能干、为人实在、愿意为大伙的事操心,甚至谁家门风好、孝顺父母、院子干净,答案都是:党员。

“山乡巨变”村再迎巨变

  1947年,周立波离开元宝村,1948年,《暴风骤雨》由东北书店正式出版。几经辗转,周立波1955年回到家乡湖南省清溪村,开始着笔写《山乡巨变》。

  时光流转,来到2019年,昔日周立波笔下的元宝村已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清溪村的情况又如何呢?

  “不久前我刚申请了水稻商标,叫‘清溪人’。”42岁的郭世贤笑着说。

  郭世贤是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村民。近年来,清溪村通过发展新农村旅游和相关产业,再次发生巨变。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做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郭世贤说,灌田的水是山里的,种植过程少施化肥、少打药,稻田里还养鱼和虾,吸引了大批游客。目前合作社已从寥寥几人壮大到70多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清溪村曾是一个“衣无领,裤无裆,三餐光只喝米汤”的贫困村。71岁的邓仁佑担任过20多年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据他介绍,从2007年起,益阳市依托周立波故居及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民邓旭东感觉到商机,他和家里人商量后,下了决心承包了村里的荷花田。

  “莲蓬、小鱼、小虾,这些都有收入。”邓旭东说,游客喜欢看荷花、喝擂茶,享受原生态的大自然。一年忙下来,纯收入七八万元,2018年他花钱建了4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红利。邓志成一家人以前住在茅棚里,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邋遢。在政府帮助下,前些年他办起了农家乐,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光小轿车就好几台,一家人也打扮得光鲜,和以前比有了大不同。

  如今,清溪村已成了让十里八乡“眼红”的明星村:中国幸福村、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清溪村党支部书记贺志昂说:“要是周立波还健在,他也一定会惊讶和感叹今天的山乡巨变。”

  清溪村富了,环境也极大改善。

  走在清溪村街头,改造一新的湖湘风格的南方民居、古色古香的周立波故居,掩映在一片片翠绿里。

  村里人好客,见人就是一碗姜盐豆子茶。这些年,建了民俗艺术广场、停车广场、商业街,入村的几条干道连通每家每户,村里竖起了风光路灯,垃圾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入池农用。

  年轻人看到变化,归乡的也多了起来。

  3年前,大学生贾世祥毕业后回乡创业,他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现在家里不比外面差,可以赚钱的渠道很多,承包田地、电商、旅游等都有很大空间。”他说。

  清溪村所在的谢林港镇是全国凉席制作的大镇,贾世祥看准了这一点,在网上销售竹子凉席等。他说,过去都是找各地经销商往外运凉席,辛苦不说,还浪费了不少时机。现在利用电商渠道,一年下来轻松就有十来万元的收入。

  “稻田翻金浪,莲藕满池塘,浅水观鱼跃,山林野果香。路灯太阳能,居住小洋房,设施现代化,农村新景观”,这是2008年清溪村确定的未来发展目标。“现在看,基本都做到了。”贺志昂说。




 

责任编辑:墨伶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