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自1月20日前后,嘀嘀和快的启动补贴价格战之后,已在2月11日,连续宣布了“降温”政策,即嘀嘀打车宣布首轮营销活动如期结束,并将乘客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的奖励金额降为5元,同一日,快的也宣布对乘客的奖励10元不变,但对司机的奖励减少了5元,大城市由15元降到了10元,三四线城市由10元降到了5元。
然而,短暂降温的打车软件“烧钱大赛”仅仅维持了一周时间,两家打车软件补贴又纷纷“涨价”。昨日,嘀嘀宣布自2月17日零点起,使用嘀嘀打车并选择微信支付,乘客立减10元,每天3次,新乘客首单立减15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机用微信支付收车费,每单奖10元,每天10单,其他城市的司机每天前5单每单奖5元,后5单每单奖10元,所有城市的司机使用微信支付首单立奖50元。而快的则实施比对手高一元的政策。乘客用快的APP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司机端则分为高峰期和非高峰期,每单奖励11元和5元,每天也由之前的最多4单升为10单。
此次大手笔的补贴,甚至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快的的补贴政策司机最多每天可以拿到15笔奖励(快的内10笔,扫二维码5笔);而对乘客来说,如果打车起步价小于11元的话,用支付宝钱包扫码付款,打车不仅不花钱,甚至能挣钱。
对于两家企业如此大手笔的“互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可以看到两家打车软件不管是此前发布的数据战,还是出台的补贴政策,都是同一个节奏,这样形成的竞争效应,不仅可以最大化的进行品牌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用户习惯,将本来规模并不大的打车市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