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资讯

水映京城:千年古都水之梦
发布时间:2018-03-21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3版
分享到: 收藏
水映京城:千年古都水之梦

  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潮减河。 摄影:房亚军 制图:陈琰泽

水映京城:千年古都水之梦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斌、关桂峰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

  不久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北京要做到林成片、湖相连,绿满京华,水映京城,鸟语花香。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水和一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伴随地下水连续上升,首都北京,这座同样因水而起,曾被泉水浸润的千年古都的水安全形势究竟是怎样的?

  如今属于极度缺水型城市的北京,能重圆水映京城的“水乡”梦吗?

  25年前,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世界水日”到来前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北京这座古都,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探寻这座城市的“水乡”梦。

  北京新总规,“水”字出现272次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按照互连互通、集约紧凑、提高韧性、亲水宜居的原则,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

  ——构建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尊重和保护山水格局,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形成银锭观山、钟鼓楼北望、太和殿经玉渊潭西望、景山万春亭西望四条由核心区向外眺望自然山体的景观视廊,强化山水城市意象。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环境。

  ……

  翻看2017年国庆前夕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细心的人会发现,去掉102次“水平”,“水”字出现了272次。水,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不论是人的生存,还是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水特有的执着与柔韧,孕育了人类文明,承载着绵延的文化根脉。北京,也不例外。

  白浮泉“引”水、永定河泛滥造成城址不断北迁、在西山潜水溢出带上兴建“三山五园”、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密云水库……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水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相伴北京这座东方大城。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史话》一书记载,通过地质工作者的勘察断定,至晚第三纪上新世末期,距今约300多万年,永定河全河贯通,奔流的河水涌入“北京湾”(即北京小平原)。“北京小平原地域通达,水陆交通便利,是都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山水同时构成天堑之险,以捍卫都城的安全。纵观历史上古都的定鼎与迁移,山水形胜,使北京成为盛产古都的地方,有史可鉴。”

  回顾历史,京城盛水景观曾令人称羡

  历史上,建城都要有水源支撑,一座城的选址、规划、建设和发展往往由水源决定。北京地区历史上河网密集,湖泊星罗棋布,其优良的水源和水利条件是吸引诸多王朝在此先后建都的因素之一。

  发源于山西的永定河与发源于河北的潮白河等5条河流冲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冲积扇平原——北京,就位于这个先天发育良好的北京小平原,即“北京湾”上。

  “这种地质构造使得平原地区地下水位高,容易形成涌泉、湖泊、湿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说,莲花池、一亩泉、白浮泉等大量泉水基本都是这样形成的出露泉水。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京藏高速驱车40多公里就到了昌平龙山度假村,度假村最北头儿有一座简易小亭,里面有一座雕刻着“白浮泉遗址”的汉白玉石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有过这样的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足见其地位之重。

  北京首次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都城是在元大都,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北京地势西高东低,地理学家郭守敬因势利导,从昌平白浮泉开始,开凿一条沿50米等高线蜿转而行的水道,将白浮泉水引向西南,流入瓮山泊,再向南汇入积水潭,然后穿过城区,最终与通州的潞河相汇。为了控制水流,沿途“置闸二十有四”,抬高水位,漕船逆流而上。据记载,当时忽必烈来到积水潭畔,走上万宁桥,见到“舳舻敝水”的场面非常高兴,命名“通惠河”。

  北京,曾出现过令人称羡的盛水景观。

  在如今通州区南部,曾有一个大湖,名叫延芳淀,方圆数百里,芦苇丛生,水面广阔。历史上北京地区很多河流都能够通行漕船,水井也很多。清末的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记录了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可以说,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这个格局。”唐晓峰曾撰文分析,原因有三,一是3000年来大部分时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二是主要河流源头水源涵养情况良好;三是水资源消耗不大。

  “北京历史上确实是水乡。”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认为。

  《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如此记载历史上的北京:打开北京城区地图,中轴线以西的西部城区可以说是“清波入眼,比比皆是”,由南到北,陶然亭水域、西华潭、梁家园、万明寺、南官阁、太平湖(南)、后水泡子、二龙坑以及皇城之中、禁园之内的南海、中海、北海和皇城北垣外的什刹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沟沿的水道(今赵登禹路、佟麟阁路)更是纵贯了西城的北部地区……

  通运桥,地处通州张家湾镇的一座明代石桥,如今仍人来人往,一道道斑驳的石痕见证着历史的更迭。

  明代石桥、古运河码头……张家湾镇镶嵌在大运河北端,这里集中了一些和水有关的历史遗迹。

  作为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成为明清两代水陆都会,大量的船只载着粮食、建材等物资从南方运抵京城,都是在这里的码头卸载。难怪有人说,北京是“一座运河上漂来的城市”。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嘿嘿嘿,嘿呀嚯……”一曲激昂豪迈的“运河号子”仿佛让人看到在当年延绵不息的运河古道上白帆蔽日、船歌嘹亮的繁荣景象。

  地下水位连续上升,依然极度缺水

  在顺义区南陈路与白马路交叉路口的东南角,树荫下的两口井看似普通。水文工作者贾万清拿着一把特制的钥匙,在井盖锁孔里转了20多圈,再使用扳手才彻底打开井盖。

  这是北京市1000余眼地下水监测井中的一眼。历经多年建设,深藏在北京城地下的一张地下水监测网已经形成。

  地下水被称为北京的“生命之水”。曾经,北京人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来自地下水,北京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

  据统计,从1980年起,北京地下水位因超采、气候等因素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平均埋深从1980年的7.24米下降到2015年的25.75米。

  北京超采地下水也是无奈之举。从1999年起,北京持续干旱,多年平均降雨量仅479毫米,年水资源量约21亿立方米,然而全市用水的需求量约36亿立方米,缺口达15亿立方米左右。

  多年来,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约5亿立方米。长期的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近1米。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自从南水北调之水入京和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北京地下水位连续2年回升。

  虽然地下水位回升,北京依然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不到100立方米,这一数字还低于缺水的以色列。

  水不仅少,有的河流仍比较脏。水少,是北京的短板;水脏,是北京的痛点。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