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彩电这一年--2013值得回味的瞬间
发布时间:2014-02-10
文章来源:投影时代
分享到: 收藏

彩电这一年,2013值得回味的瞬间——《视观察》新年特别版

    对于彩电产业,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2013年,无论是以冒号、引号、感叹号,或者疑问号哪一个为标准,能够引起人们回味一番的彩电重大事件,都不止一打。在新年交替之际,笔者带您回顾一下,笔者眼中的“彩电2013” 值得回味的瞬间。

    反垄断调查

    2013年,新年之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三星为首的韩国、台湾地区六家液晶面板企业开出了总计人民币3.53亿元(合5,600万美元)的价格垄断制裁罚单。

    这次处罚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比如,这是国内价格监管机构首次对外资企业开出以“垄断”和“操控市场”为主题的罚单;这是高技术领域国内监管部门首次对外资巨头开出行政罚单;这也是彩电产业上游链条,在进入平板时代之后政府部门首次对外资的“非公平”市场行为开出罚单。

彩电这一年,2013值得回味的瞬间——《视观察》新年特别版

    此次处罚的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2001到2006年间。从2001年起,韩国三星、LG,我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液晶面板企业,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并以“尽量保持价格”,“微幅上调价格”,“多方保持价格一致”等方式操控市场价格。这一时期内,恰恰是国内面板产业处于“零”的状态,本土新型彩电产品全面仰仗外资面板。并出现了著名的06年事件。

    2006年到2007年间,在全球平板彩电市场成长高于面板行业背景下,面板资源供不应求。台系面板厂商违反已有的合作协议,擅自将本土彩电企业订单转售韩系品牌。造成了此时期内国内面板厂商无米下锅的窘境。这种尴尬使得国内彩电企业不得不在面板市场需求“相对不足”期大量囤货,人为增高了谷内企业的运行成本。研究认为,上游企业对面板资源的价格和市场操控,是国内彩电企业在2005年到2010年间几次集体亏损的根本原因。

    在2013年年初,国家对外资面板企业价格垄断开出罚单,是建立在本土面板企业,如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已经突破外资垄断的前提下的。此举意味着中国显示产业重新找回了信心,拿到了市场话语权,在产业实力上进入可以与外资巨头平等对话的阶段。

    虽然我们不能言之“国际竞争只认识大炮”,但是“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国内彩电和显示产业,在上游面板资源上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深刻印证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和“独立自主”发展理论的正确性。
 

冠捷“收购”飞利浦

    2013年初,飞利浦彩电在沉寂数年之后,连出重拳。 3月22日,飞利浦电视春季新品发布会在上海新发展亚太万豪酒店召开,推出了6大系列24款液晶电视新品。4月16日,同洲电子在北京召开了“飞TV”新品发布会,宣布推出应用于广电系统的“飞利浦广电定制智能一体电视”。飞利浦彩电这些大动作背后的真正操盘者就是“冠捷”!

    飞利浦作为目前彩电市场的三线品牌,它的新品动作应是无足轻重。但是,笔者为何要在此处提及呢?因为,这些动作的出现意味着飞利浦全球彩电业务、特别是在华业务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了冠捷的一部分。这项拖了三年的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彩电这一年,2013值得回味的瞬间——《视观察》新年特别版

    飞利浦彩电的陨落,是业内早已经预料到的事情。这颗巨星的消逝,意味着一个属于“欧洲”的彩电时代的彻底结束。从2003年TCL接手汤姆逊,到2013年冠捷正式操盘飞利浦,平板时代已经彻底埋葬了老欧洲这个曾经世界第一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冠捷和飞利浦的合作,无疑是一个时代的“句号”。

    曾几何时,飞利浦彩电还是世人羡慕的高端产品。2005年前后,飞利浦与夏普被并称彩电业界的“二普”:前者的特长是画质优化芯片和算法,著名的“逐点晶晰”和“流光溢彩”设计,在大卖场里,只需一瞬间就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后者的特点则是“液晶之父的美誉”和“大名鼎鼎的夏普屏”。

    然而,数年之后,飞利浦花落他人之手。液晶之父夏普也在2011年的巨亏中,将著名的夏普屏、十代线转手半数产能与鸿海。这种变化,反映了液晶显示产业的一个根本性趋势:性能相对过剩。最好的芯、最好的屏,都已经不能再挽救市场,因为市场技术的鸿沟已经磨平,“最好”的头衔只是历史的荣耀,而非今日的功勋。这些企业,如果在成本、营销这些环节,再没有突出的表现,只是守旧于传统技术的美誉优势,就必然被市场无情淘汰。

    实际上,飞利浦代表的欧系彩电的落寞,在飞利浦放弃和LG合资的液晶面板厂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从2005年的最好的平板之一,到目前的被收购,飞利浦一路的下滑就是一个最好的“负面榜样”。

责任编辑:张子经 陈略

网友评论

>>>